永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浅析

永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浅析

扣日子杂文2025-04-26 05:34:09
永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素有“滇西米粮仓”之称。在一平二调的计划经济年代,永胜的农业曾有过辉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非农业收入占据了
永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素有“滇西米粮仓”之称。在一平二调的计划经济年代,永胜的农业曾有过辉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非农业收入占据了很大比重,滞后的农业产业显得尤为落后。虽然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工农产品剪刀差依然存在,针对以农业为根本的永胜来说,农产品加工工业极不发达。一方面,有碍于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沉积于农村,积淀于农业,使得越为低价的农业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更加微薄。若要使仅靠种田耕地的农民摆脱贫困,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除了科学种田,依靠科技兴农之外,最有效的捷径之路可能就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了。把大量富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从农村中、从农业上转移出来,谋求其他待业,充分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弥补农业的不足。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永胜共有38万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3536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96%。全县200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07270亩,按全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1。07亩,初步估算,仅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近10万人口。由于永胜一无矿产资源,二无优势旅游资源,仅靠以农抓农。长期以来,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的平头百姓,都养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小农意识思想,离不开土地,走不出农村,看不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过去到现在,一代接一代,守候着那点仅可以维护生活的土地,种下去收起来,养家糊口,而且年年期盼有个好收成,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办法和措施来发家致富。即便有一些具有胆略的年青人,带着敢闯敢干的昌劲儿,到国外掏金、到省城打工、到艰苦的地方去挖路伐木卖苦力,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这只是一种自由松散型的无规、无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病。一是无政府组织协调,转移出去剩余劳动力,在工作期间,难以保障人身安全。如涛源乡到缅甸掏金的人员中,命丧他乡奔黄泉若干人;山区女青年被拐卖到外地强迫成婚的也时有发生。二是外出打工挣钱者,大都是沾亲带故,相互邀约,形不成合力,既无组织性,也无去向性。三是由于外出打工者,本身相对素质低,社会经验不丰富,容易上当受骗或者沾上恶习,对社会对人民都有负面影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分析,永胜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明显存在着不成熟、不完善等问题。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此事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就城关镇来讲,仅设立着一个社会劳动就业职业培训中心,由于主客方面的原因,在永胜城镇内居民待业青年及下岗失业人员,都无法进行培训再就业或实行劳务输出,诚然这也就无法顾及到农村一块的剩余劳动力了。大量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永胜劳动力分布的现状,也是永胜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的现实问题。表面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与少,对政府影响不大、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大局,只对农民自身家庭增收有一定的影响。故此缘由,至今没有设立乡村劳动职业服务机构,无法组合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在所剩余的劳动时间内也无事可为,白白浪费掉自身的劳动力量。在无所事事的同时,甚至会形成一种好吃、好玩、无恶不做的不良社会风气。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近两年来,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加薪,造成脑力劳动与纯农业的体力劳动收入差距逐渐拉开,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以上这种差距,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并千方百计想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历史经验证明,如果把8亿农民都捆绑在有限的土地上,限制在农村,禁锢在农业上,那么,农业就强不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就改变不了,农民就富裕不了。正如我们常说的:“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为此,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各级常委、政府应力求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将劳动力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紧、抓好。分别在县乡成立劳务输出机构和劳动力人力资源库,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在逐步创造条件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的基础上,城乡统筹规划,着力组织民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然后,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定向输出,合理有序地规范流动。
(二)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战略机遇,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创办承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具有特色农工商联合道路,尽最大努力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目前现有公司、企业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牵头协调,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各种集团公司,扩大公司规模,吸纳更多的有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尽快组建上马一批热区农副产品初级批发中转站,开展订单式农业工作,促进和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消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