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鹓班杂文2025-03-30 08:04:43
唐朝是诗词的天地,唐中主李璟亦善词,但流传甚少,影响幽微。其子李煜则不然,终其一生,似乎专为词而来。作为君主,他生性懦弱,多情善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善亦不愿治理国家。对于家国大事、权
唐朝是诗词的天地,唐中主李璟亦善词,但流传甚少,影响幽微。其子李煜则不然,终其一生,似乎专为词而来。作为君主,他生性懦弱,多情善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善亦不愿治理国家。对于家国大事、权谋韬略毫无兴致,倒是对作诗填词,玩赏书画,品味音乐格外上心。天下太平时作词,亡国被俘亦作词,最终身死也是缘于词。词造就了李煜,也将他送上了不归路。我们为他惋惜,为他亡国惋惜、为他被囚惋惜、更为他英年早逝惋惜,殊不知正是由于他经历过种种磨难,才成就了他词坛“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的美誉。
李煜后期的词作,为环境陡然改变之故,李煜历经国破家亡的惨痛之后,终日忧郁愁苦,性情大变,词风也有了很大改变。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此时的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译为白话为: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充满心胸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苦,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那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而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只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正是李煜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原因所在了!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作者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他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后主李煜,还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的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他文学的成功,是与一个叫“周后”的女子密不可分的。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在文史记载中,她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的。周后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她当然不愧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