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集市“对瓦碴”
“秋处露秋寒霜降”。二十四个节气中,每年的“霜降”过后,秋收冬藏,寒意渐生,一年当中最后一段无比繁忙的农事暂时告一段落,正是北方农人盘点仓廪、梳理收获、量入为出、核计买卖的最佳时节。终于有了些闲暇,可
“秋处露秋寒霜降”。二十四个节气中,每年的“霜降”过后,秋收冬藏,寒意渐生,一年当中最后一段无比繁忙的农事暂时告一段落,正是北方农人盘点仓廪、梳理收获、量入为出、核计买卖的最佳时节。终于有了些闲暇,可以像模像样地装上几袋焦爽金黄而又喷香的叶子烟,自得而悠闲地静坐于秋冬交替时节,那几日难得的暖阳之下,眯缝着眼睛,细细地琢磨些平日里根本无暇顾及的集市贸易之事了——虽然多数时间里吃糠咽菜,却也并不乏主人们平常勒紧裤腰,从牙缝缝儿里节省下来,那些货真价实的豆饼、地瓜、棒子之类的正宗粮食,可谓娇生惯养的那口肥猪,早都已经肥胖不堪,整日在圈子里头哼哼唧唧,一副喘嘘嘘的样子。茶余饭后那些仍然闲不下来的零碎时间里,勤俭持家的庄户人们,趁着长夜缚就了一捆又一捆炊帚扫把,编成一架又一架荆条筐篮,就那样小山一般,堆积在墙角。更有巧手的庄稼汉子,操刀弄锯,将自家房前屋后经年长成的各种木材,巧妙地加工成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板凳、椅子,或者是床柜橱具啥的,做工甚是精细。数遍大漆刷上,一件件闪耀着火红喜庆的光泽。生漆干透的气味,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弥漫着,极其清新而亲切。田间地头,肥胖胖的大葱、水灵灵的萝卜、胀鼓鼓的白菜,业已在湛蓝的天宇之下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急不可耐,睡梦里也在向往着集市上的热闹景象了!
自然而然地赋闲了颇多时日的场院里,那些个饱食夏日里碧绿的嫩草,秋季里香气扑鼻的作物秸秆儿,将养得膘肥体壮,毛色油亮的牲口崽子们,也一头头长足了身量,正在主人们的耐心调教下,慌慌张张地拉着碌碡,銮铃阵阵,手忙脚乱地学习着拉套的本事……眉花眼笑的主人们,其实每人心中都装着一把哗哗作响的小算盘——学会拉套的当年牲口,大抵相当于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职称”,一旦上市,交易价格可是非同一般呢!
在这个妙不可言的时节里,土生土长于庄稼地里的那些水灵葱俊的姑娘和健壮小伙子们,演绎了不止一日的乡村爱情故事,也终于悄悄褪去含羞带怯的青涩,酝酿成熟为一缸扑面而来的,甜酒一般的醇香。祖祖辈辈,为人父母的庄户人心目中,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比得上儿婚女嫁这样的盛事,让人从身上每一个汗毛孔里,从脸面上跳动的每一条褶子里,都往外洋溢着舒坦和激动呢?于是,扯红布,过彩礼,办菜肴,添置床柜桌椅,配齐锅碗瓢盆的那些杂七杂八的心事,便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提上日程,就是夜里头睡觉说梦话,也会于辗转反侧之时,嘟嘟囔囔上一番。虽然千头万绪,然而透着喜气。街首巷尾,过道炕头,当娘的女人们见了面,无不咋咋呼呼地一次又一次地念叨上一遍:啊呀,俺的个天老爷,这养儿育女着实不易呀!啧啧,成家过日子,无论哪一样儿,不得赶集上店一件一件置办齐全呢?
于是,乡村集市贸易便顺时应景,异乎寻常地火爆起来。
天色方蒙蒙亮,集市上已是席棚林立,炉火熊熊。烟汽缭绕的热闹气氛里,烩火烧,炸油条,摊煎饼,蒸包子的香气弥漫街巷,“吱吱啦啦”的爆锅声此起彼伏。早起赶集的庄户汉子们,打点好摊位,顺手就摸过来个高马扎、小板凳,俯身于席棚下的一张张小饭桌,惬意无比地围坐下来,每人只需掏上几毛零钱,就能够结结实实地享用一大碗热气腾腾,颤动着雪白肥肉片子的农家美食,在湛凉的晨风里,“唏哩呼噜”地咀嚼吞咽个满头大汗,浑身的寒意顿时便做烟消云散了。这种乡村集市上的农家美食,尽管油水十足,但因为讲究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农人们极少如此铺张奢侈,平常日子里多数都是粗茶淡饭,就连几升几斗宝贵的麦子,还要“纸包纸裹”地储存在家家户户都备着的一口大沙缸内,留待打墙盖屋,抑或是过年过节人来客去装装门面,因此整年到头的多数时间里,仍是一副寡淡胃肠,极少脑满肠肥引起来的富贵病。偶尔头疼脑闷,随随便便喝几副乡村郎中配制的中草药,也就对付过去了。清苦淡泊的庄户日子,倘若听闻四乡八疃的谁谁谁生病住了院,街谈巷议的惊悚话题中,那绝对是一桩令人“谈虎色变”的重大新闻了。
日头渐渐升起来,大约有几杆子高的时候,远村近郭的女人们,也蘸着清水,对着镜子,将头发梳理得油光水滑了。乡间流行的雪花膏,在早晨鲜活生动的脸庞上涂抹了几层。花花绿绿的衣裳,早已就着头一天傍晚的锅底烧热了烙铁,摇曳的油灯之下,垫上润湿的粗布熨烫得板板正正。走出家门的那一阵子,浑身散发着一股子浓浓的香胰子味道。胳膊弯里挎个竹丝篮子,往街头一站,呼朋引伴,就那么一帮一簇瞬间聚齐相跟着,往集市上挪动开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不待行走到集头,需要添置些什么针头线脑、拍子盖垫啥的物事,便已经在争先恐后的讨论中彻底打定了主意。唾沫横飞,眉飞色舞之间不时爆发的欢声笑语,往往惊动走村串户、见多识广的花喜鹊们,也突然振翅飞上路旁光溜溜的高树,莫名其妙地扇乎着尾巴,于枝桠间“吱吱喳喳”地探头探脑。
侧耳听一听集市上那种闹哄哄的声浪,你就会禁不住豁然开朗:乡下的集市,如果称得上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大舞台,那么各家各户出门赶集的妇女们,则绝对是舞台中间最活跃的主角了。对于视赶集上店讨价还价技能为检验“巧妇”标准的女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这样一句俗话,那就是: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比方说同样个头的一棵大白菜吧,邻家嫂子花了四分钱,而刚过门的的新媳妇却因为面皮太薄而多花了一分钱,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说不定哪天坐在谁家炕头上一针一线纳着鞋底的时候,准会被相熟的嫂子们取笑戏谑个面红耳赤的。大约因此,农家媳妇们那种讨价还价“拦腰砍”的本事,几乎可谓代代相传,习惯性地形成了竞争的态势。所以,任你再工于心计的商贩,也会在她们伶牙俐齿的还价技巧当中甘拜下风。你看,在她们面前,所有的商贩都会小心翼翼地堆出一脸灿烂无比的笑容,巧若鹦鹉的嘴巴都像是抹上了蜜糖,却又总是在成交之后挤出一脸苦涩状,活像是被人剥了皮一般无奈地表示:“老主顾了,一点也没要谎啊,折了大本……”之后,瞧见女人们的脸色终于戏剧性地由阴转晴起来,看样子似乎是终于占了点便宜,便也凑趣地龇着白牙嘻嘻笑起来,一桩买卖于是就皆大欢喜了。
然而讨价归讨价,还价归还价,说到底,举目望去,还不都是四乡八疃低头不见抬头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爷爷的果园
下一篇:聆听“岁月如歌”的朗诵
相关文章